【農傳媒 2022/11/30】 林禎祥 / 圖、文
魚腥草(Houttuynia cordata Thunb)為三白草科蕺菜屬多年生草本植物,又名蕺菜、臭菜、十藥、魚鱗草、臭臊草、魚搓草等。主要分布於臺灣、東南亞、日本及中國大陸東南至西南部各省等地區,喜陰涼潮溼環境,在臺灣主要生長於海拔2,000公尺以下山溝邊、林地道路旁及田埂等潮溼地帶。
魚腥草全株含有癸醯乙醛(decanoy lacetaldehyde)、甲基正壬酮(methyl-n-nonyiketone)、檸檬烯(limonene)、月桂烯(myrcene)、月桂醛(dodecyl aldehyde)、癸醇(decyl alcohol)、癸醛(decanal)、α-蒎烯(α-pinene)、β-蒎烯(β-pinene)及4-松香醇(4-terpineol)等成分,具有抗菌、抗病毒及增強免疫能力等作用,而有「天然抗生素」的稱號,更為「清冠一號」處方的10種中藥材之一。
此外,依據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所載,每100公克魚腥草中含有粗蛋白質3.2公克、碳水化合物7.7公克、膳食纖維1.9公克、脂肪0.9公克、多種維生素及鈉、鉀、鎂、鈣、磷、鐵、鋅等礦物元素,中國、越南及泰國等國家將魚腥草嫩葉及根莖作為蔬菜食用,美國、日本及韓國則開發為多樣化的飲料產品及除臭劑等衛生用品,是一種食用及藥用兼備的作物。因此,需求量有逐漸增加的趨勢,但栽培仍未普遍,農民生產意願除受市場供需及產品售價影響外,魚腥草栽培過程中,雜草難以防治,亦為影響栽培意願的因素之一。
砂質壤土保持溼潤 初期注意雜草防治
魚腥草喜潮溼且陰涼環境,生育適溫介於15~25℃,當氣溫低於12℃時生長受阻,30℃以上莖葉生長不良。2~3月氣溫開始回升時為栽培適期,當秋季11月以後氣溫下降且東北季風增強,植株地上部枯黃、葉片掉落進入休眠狀態以地下部根莖越冬。土壤以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砂質壤土為佳。
魚腥草的經濟生產採作畦栽培,畦寬100公分,行株距20公分×10公分,種植時因魚腥草種子發芽率低、繁殖效率差,故多以莖段扦插種植,可利用10~15公分帶3~4個節位含葉片的地上莖,或約10公分含3~5個節位的地下部白色根莖作為插穗,以根莖種植萌芽及發根情形較佳。但若用含葉片的地上莖為插穗,因葉片易失水,故水分的供給應充足並適度遮光60~70%避免陽光直射,可提高成活率且有較佳的植株生育情形;全日照環境下,植株矮小生長量少,莖葉產量表現不佳。
魚腥草地上部枝條,主要透過地下部白色匍匐性根莖末端的芽點,頂出土面伸長、葉片開展而生成,地上部莖葉產量的多寡,與地下部根莖生長良窳與否有關。魚腥草根莖有節,節上著生芽點,水平生長,多分布於土表下15~20公分範圍內,節上著生細密的鬚根,栽培初期應注意雜草防治,以避免因生長空間及養分、水分的競爭而造成苗株生育不良。在水分管理上,魚腥草喜潮溼的環境,但因根系不發達,栽培時土壤若過於乾旱或長期積水均不利於生長,因此,以土面常保持溼潤狀態較佳。
魚腥草全株有濃郁的特殊氣味,除蝸牛略為啃食外,其他蟲、病害甚少發生,惟6~7月及9~11月生育旺盛期間,地上部枝葉繁多且伴隨潮溼環境,易罹患白絹病,故栽培時應維持適當的行株距,並適時採收,避免植株過密使微氣候中的溼度過高,進而誘發此病發生,造成產量損失。
人工移除雜草成本高 稻殼覆蓋防治,採收也方便
魚腥草栽培初期,不論是以根莖種植或地上部莖段扦插,自種植後需時約30~45日,方能有明顯的莖葉生長,如此長時間土壤溼潤的環境,易生雜草,常造成管理上的困擾。在有機模式下栽培,無法透過除草劑的使用進行雜草防治,又考量地下部根莖頂土以生成枝梢的生長形式,常見的抑草蓆覆蓋管理較難執行。因此,現行多以人工移除雜草,增加田間管理成本。
考量魚腥草生育特性、田間可操作性及資材取得難易等,可採用通氣性佳、不易腐爛且排水性良好的稻殼為覆蓋資材,達到防治雜草目的。
傳統上,雜草防治可透過①預防:防止雜草種子或無性繁殖體,如帶芽點的莖段、塊根等被帶進栽培圃。②移除:透過人力或農機具等,移除地上部雜草植株及地下部無性繁殖組織。③防除:利用化學藥劑或覆蓋處理等方式,抑制雜草種子發芽或植株生長。
在上述原則下,稻殼覆蓋法的操作及田間管理可循下列步驟進行:
一、稻殼選擇
稻殼俗稱粗糠,為稻穀碾製成糙米後剩下的部分,由外穎、內穎、護穎和小穗軸等幾部分組成,稻殼富含纖維素、木質素、二氧化矽及少量脂肪、蛋白質,由於碾製過程中,稻殼中或許會殘留部分米糠(稻米果實皮層、胚)及碎裂的白米,這些成分在潮溼環境下可能會因微生物作用而產生醱酵現象。因此,可選用經堆肥化已完全腐熟的稻殼作為覆蓋資材,以避免醱酵現象產生。
二、清園
種植前,將田區雜草植株或殘體移除,減少雜草孳生源。
三、覆蓋厚度
稻殼鋪設於土表,覆蓋厚度約10公分,以阻隔光線,抑制雜草生長及種子發芽。
四、魚腥草種植
魚腥草在自然環境,地下部根莖於靠近土表處水平生長,考量稻殼覆蓋厚度,苗株種植於土表處,稻殼作為覆蓋層可營造出適合根莖生長的環境。
五、水分管理
稻殼具有良好排水性,而魚腥草喜潮溼環境,不耐乾旱。因此栽培過程中應適時補水,保持覆蓋層溼潤,考量稻殼質輕易飄散,供水方式以噴灌為佳。
六、收穫
地上部莖葉可透過人工或機械自地面處割取收穫,地下部根莖則多於冬季地上部休眠或第2年地上部莖葉收穫後進行採收,傳統土耕栽培,因土壤常附著於根部或根莖處,收穫後難以清洗,增加採收處理成本。以稻殼覆蓋法進行雜草管理時,由於根莖生長於覆蓋層,隨著植株生長量的增加,當採收時,根莖已密集生長且交織成層狀,可類似草捲方式採收,由於魚腥草根系不發達,稻殼不易附著於根部,收穫後易於清洗。
魚腥草為臺灣原生的鄉土植物,利用性廣,並有保健功效,重要性漸受重視,但農民多自野外直接採集販售,少有專業栽培生產,造成採收量及品質不一,難以形成產業。魚腥草的經濟栽培,雜草管理為重要課題,希望透過本文的介紹,提供因應作物生育特性且易於操作的雜草防治方式,供有農民參考,以確保收益並利於商業生產。